【校园动态】我校剑桥少儿英语考试圆满结束
发布日期:2019-03-18 浏览次数:我校剑桥少儿英语考试圆满结束
英语作为一种越来越普及的全球通用语言,越来越得到大家的重视。说到英语学习,一定绕不开英语等级考试。在各种英语考级认证中,剑桥大学英语考评部负责运营的剑桥英语等级考试可谓是英语测试界的标杆。这次剑桥少儿英语考试,从开通报名开始,就被一抢而空,成功抢占热搜头条。这蹿红速度之快,堪比还像春运抢火车票了!
我校作为剑桥等级考试的考点之一,3月16日至17日也承办了此次考试。
为了保证考试顺利进行,我校做了各项准备工作。在考试前一周召开了考务会议,会上详细解说了各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责及注意事项。为了更好地帮助参加考试的学生顺利通过考试,在考试前,小学部英语教师自发组队,利用大课间、午休时间为考级的学生做考前培训。
【召开考务会议】
【给学生做考前培训】
【考试前一天,工作人员对考场进行了精心布置】
2019年3月16日,考试如期举行。此次参加考试的考试一共有400多人。我校有多次大型考试的组织经验,此次考试也得组织十分有序,得到外界家长的认可。7:40开始,考生陆续到达,进入校门后根据指引来到签到处进行签到,早已有老师们在那等候,给考生一一签到,在考试前再统一带到考场,避免了考生找不到考场出现场面混乱。
【早上7:00,保密员到达保密室取出试卷,拿到考务室布置】
【组织学生有序进入考场】
【主监考员到达考务室领取试卷】
一切工作就绪,8:30剑桥少儿英语考试一、二、三级笔试同时开始。考生们认真答题,有部分考生看到题目后还露出了喜悦之情。
【开考前,监考老师一一核对考生信息,并为考生贴上条形码】
笔试在紧张的气氛中结束,接下来是为期一天半的口语考试。考生们都跃跃欲试,都想要向考官们表现自己。
【考生在候考室候考】
【考生在口试考场外安静等待考试】
【口试考官们在进行口试】
3月16日下午,广东省剑桥考试巡查小组来到我校进行检查。我校陈韵总校长、小学部杨青副校长接待了他们。巡查小组老师对我校的考场布置、考试安排、考试秩序都表示肯定,我校顺利通过检查。巡查期间,陈韵总校长还向巡查小组老师介绍了我校的基本情况,并表示我校会扩大口试考官的培训规模,力求下次可以开放更多考位。
【巡查小组老师检查我校保密室】
【陈校介绍我校规模与布局】
【陈校介绍我校基本情况、回答巡查小组的提问】
为期两天的剑桥少儿英语考试圆满结束,相信考生们都能取得好成绩。4月13日即将举办剑桥五级KET、PET考试,我校将做好一切准备工作,静候各位考生!
为何剑桥等级考试如此之火呢?
首先,我们来看一张图。
图左的A1到C2是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CEFR)的六个等级。CEFR是国际认可、全球通用的描述语言能力和水平的标准。剑桥英语考试参照这一标准设计,这也是剑桥英语证书被全球认可的主要原因。剑桥少儿英语和剑桥通用英语都是在同一考核指标上设计的剑桥系列考试,因此他们被认可的程度是一样的。
其次,剑桥英语考试会对孩子英语的听、说、读、写四项语言能力进行全面考察。作为一个很科学的英语进阶方案,孩子考完试的成绩单上会有考生成绩的分析:1. 该级别考生在考试中展示出来的英语优势;2. 在今后英语学习中,需提升的地方;3. 今后学习建议等。因此从考试结果可以看到孩子哪方面能力较强,哪方面相对薄弱,为以后的学习规划提供依据。更重要的是,获得了剑桥的等级证书,孩子就拥有了全球认可的、最具价值的英语资格证书之一。有助于培养孩子使用英语的自信,并激励他们继续向更高阶段迈进。
再者,剑桥考试具有全球权威性。剑桥考试由国家教育部考试中心引进,因此除了CEFR和剑桥大学考试委员会专业上的权威性,更有本土官方的认可和支持。并且由于其符合国际标准,全球超过20,000所高等院校、用人单位和政府机构都对其认可,所以每年参加剑桥少儿英语的考生可达300万人。
最后,剑桥考试还具有连贯性及永久性。剑桥少儿英语考试与剑桥五级考试(MSE)相连,内容与标准具有连续性。而且MSE不受年龄限制,只要语言能力足够,可以选择任意级别报考。并且以后通过FCE或CAE考试之后,就可以根据孩子自身情况备考雅思、托福等。雅思、托福成绩的有效期一般只有两年,而剑桥英语成绩长期有效。
除了以上几点,校内的英语学习标准无法满足未来人才的要求,而剑桥英语满足国际标准;在升学上用于体现孩子的英语竞争力等,也是这一考试越来越火爆的原因。
这也为什么我校要引进剑桥英语的原因。目前我校小学生的英语教学分两块内容,一是国家教育部规定使用的教材,另一个就是剑桥英语Kid’s Box。同时,还开设外教学科国际合作课程,在活动性强的科目如英语语言艺术、音乐、美术、体育、科学、数学、劳技等,采用外教授课。国家规定性课程、国际权威课程、我校校本课程,三类课程相辅相成,共同为孩子们全面提高英语语言能力,为孩子们提前适应各类国际性考试做准备。
外研中心供稿